星期二, 1月 09, 2007

誰說你英文唸好就可以加薪的?[轉]

這篇的想法絕對跟你以前聽到的大大不同
以前不管是爸媽、老師、還是周遭的長輩都一定是跟你講說能夠出國就盡量出國,不管是唸學位也好,唸英文也好都很值得,我說這個觀點不一定對,不一定適用於每個人。
既然想要推翻長久以來的論點,當然要舉一些反例來佐證,先舉我內人的一個同學,她唸某大學外文系,畢業之後找到幼教英文的工作,一個月四萬五左右,薪水比國立大學電機資訊相關碩士起薪還高,算是不錯,可是哪天不知道怎麼昏了頭,想要出國深造,自己上班籌了一百萬,跟家裏借了五十萬就去美國中部的俄亥俄讀書,讀TESOL(Teachers of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),也就是英文師資的認證,兩年後拿到一個碩士回來,回來以後找不到更好的工作,只好繼續回去教小朋友英文,拿一樣的薪水。
讓我們來算算她失去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,當然首先就是一百五十萬消失,加上兩年沒有工作至少一百零八萬,這還不算她兼家教或是補習班幫她調薪的情況,兩百五十八萬她不吃不喝也要存快五年,更何況她很可能每個月只能存一半,也就是一個月存兩萬,那她就得存10.75年,甚至可能每月只存一萬,那得要21.5年--這是其一。等到三五年過去了,她每天生活和一般台灣人沒兩樣,英文退步到出國前的程度的機率是100%,所以出國獲得的好處大概只剩下唯一的碩士學位了--其二。
當然她會獲得一些無形的東西,例如說可以接觸不同國家的國情,體驗一下大陸型國家和台灣島嶼型有何不同、提昇她的國際視野,或是交一些朋友,這是她得到的部份。
第二個例子是前天幫人家作財務規劃的時候,有位客戶想要花35,000塊去加強他的英文程度,我猜她是想訂那種英文雜誌加上CD兩三年份或是補個TOEIC多益全餐,我就很好奇的問她:確定會有用嗎?假定妳真的能夠每次雜誌寄來都花時間去唸,而且兩三年不懈怠,可能真的有一些用。但是即使真的能夠提昇,你每月可以多賺多少錢?以後會常常用到英文?會不會隔了幾個月沒用,程度又歸零?我認識好幾個人都是這樣,補習花了一堆錢,結果當時英文程度真的有變好一些,可是工作還是原來的,薪水沒變,過了一陣子沒在用,又忘光了,錢都浪費掉。
她說:唸英文可以幫助她多益考高分一點,跳槽找個高薪工作可能會比較容易。
於是我又問她:妳確定TOEIC高分一些就可以跳槽到薪水更高的公司嗎?有得到保證嗎?未必吧!語文程度是個人競爭力的一部分,這我贊同,不過據我所知這只能夠加分,而不能當基本分,也就是說如果我原本的專業就很厲害,我就有六十分,加上英文也很厲害的話,可能變成八十分;但是如果我只有英文不錯,但是基本的專業不行,那再怎麼加分也不會有六十分。今天我是老闆,我並不會因為妳的英文程度比三個月前要好而聘請妳,要跳槽加薪需要的是核心競爭力,譬如說妳有能力幫公司多賺錢,或是妳有什麼非妳不可的專業,或是請妳一個人可以抵掉公司十個人,再不然就是可以有效的整合公司人員氣氛,讓公司更團結,效率更高……,英文好的人很多,那並不會構成妳是否可以跳槽成功的決定性因素。
我對學英文這件事沒有惡感,我也覺得英文好是很棒的一件事,以我自己為例,聽、讀的部份還可以,說和寫比較差。有些我需要用到的新的資訊只有英文,沒中文,所以英文對我來說主要是用在國外網站上找資料,或是聽一點國外新聞。只是值不值得像上面兩位花大代價去學,這就應該好好想想。
我對出國深造這件事也沒有惡感,有的行業真的需要出國才能學到更多更深入更值錢的知識,例如唸資訊電機,在台灣唸完能夠去MIT研究,可能幾個同學加教授就搞出一家公司,然後加上美國的創投和機會比台灣大很多,不小心就Nasdaq上市,這種情況就值得投資。
結論是我沒有說這百害無利,只是需要事前先考慮評估一下機會成本和利弊得失,而不是聽朋友、家人說出國好,妳沒先仔細想清楚是否適合自己,就一股腦兒的借錢出國。高血壓的藥給高血壓病人吃是救命,給心臟病人吃可能就是謀殺。總歸還是一句老話:做什麼事情都要先想清楚再說。

沒有留言: